在慢性病毒感染中,警報素IL-33通過ST2信號促進Tcf-1+CD8+T細胞的擴增并維持其干性以控制病毒感染 |
發布時間:2025-09-04 10:24:21點擊次數: 作者:韓力 |
長期以來,CD8⁺T細胞被認為是持續性病毒感染和癌癥中免疫控制的核心力量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,在這兩類慢性疾病中,CD8⁺T細胞應答是由一類獨特的記憶樣或干細胞樣CD8⁺T細胞(CD8⁺SL)亞群維持的。在小鼠和人類中,CD8⁺SL均表現出強大的擴增潛力,同時具備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。這類細胞依賴轉錄因子T細胞因子1(Tcf-1,由Tcf7基因編碼)的表達,且可通過Tcf-1的表達來鑒定;此外,它們還表達Ly108(由Slamf6基因編碼)和CXCR5,并同時表達程序性死亡蛋白1(PD-1)等抑制性受體。除了在慢性感染中高表達外,Tcf-1也存在于所有初始T細胞中,以及急性感染消退后產生的大部分記憶T細胞中。重要的是,在慢性抗原暴露條件下,Tcf-1⁺CD8⁺SL不僅能確保T細胞群體的長期維持,還是分化型T細胞的來源——這些分化型細胞雖缺乏Tcf-1,但仍保留PD-1的表達,且能表達顆粒酶B并具備溶細胞活性。PD-1抑制通路的阻斷可增強這一分化過程,且該過程依賴CD8⁺SL的存在。這凸顯了CD8⁺SL亞群具有廣泛的轉化應用意義。據轉錄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表明,CD8⁺SL與效應細胞的分化分支在激活后的最初幾天就已啟動,其轉錄調控機制也已得到深入研究。此外,I型干擾素(IFN-I)會促進CD8⁺T細胞向效應細胞分化,卻以犧牲Tcf-1⁺CD8⁺SL池為代價;因此,在慢性病毒感染中阻斷I型干擾素受體(IFNAR),可通過IL-27依賴的方式擴增CD8⁺SL群體。IFN-I對CD8⁺T細胞應答的分化促進作用既包括直接效應,也包括間接效應。但重要的是,在有害的IFN-I作用存在的情況下,究竟是哪些信號確保了Tcf-1⁺CD8⁺SL的形成,目前仍不明確。 在過去十年中,警報素白細胞介素-33(IL-33)——一種IL-1家族成員,已被證實是多種RNA病毒和DNA病毒保護性CD8⁺T細胞應答的關鍵驅動因子。感染發生后,IL-33會從脾臟和淋巴結的T區成纖維網狀細胞(FRCs)中釋放。它通過其受體ST2(由Il1rl1基因編碼,也稱為T1或IL1RL1傳遞信號,該受體在活化的CD8⁺T細胞上表達;在急性病毒感染中,IL-33-ST2信號可促進CD8⁺T細胞的克隆擴增和效應分化。復制型病毒載體平臺可激活IL-33-ST2軸,從而提高治療性腫瘤疫苗的療效;該通路還可通過在DNA疫苗中共同遞送IL-33,或直接使用重組IL-33蛋白來加以利用。相比之下,ST2信號在慢性病毒感染中對CD8⁺T細胞依賴性免疫防御的作用仍不明確。已有研究觀察到,在ST2缺陷和IL-33缺陷小鼠中,慢性(而非急性)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(LCMV)感染的控制能力受損;但在慢性感染背景下,IL-33信號對CD8⁺T細胞分化的影響仍有待研究。 本研究中,作者發現了IL-33信號可維持Tcf-1⁺CD8⁺SL的群體規模,并保留其干性。抗病毒CD8⁺T細胞通過ST2接收IL-33信號后,其再擴增能力顯著增強,這與染色質可及性的廣泛提升相關。此外,在慢性病毒感染背景下,IL-33信號還能平衡IFN-I的作用,維持CD8⁺SL的干性。其創新點在于首次明確IL-33是慢性感染中CD8⁺SL的關鍵調控因子,揭示“IL-33-IFN-I平衡”對CD8⁺SL穩態的核心作用,填補了慢性感染中干細胞樣T細胞調控的信號通路空白;發現IL-33通過重塑染色質可及性調控CD8⁺SL潛能,為理解免疫細胞“功能記憶”的表觀遺傳基礎提供新依據;為慢性病毒感染(如HBV、HIV)與腫瘤免疫治療提供新靶點——增強IL-33-ST2軸活性或可改善CD8⁺SL耗竭,提升免疫治療響應率。
參考文獻: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mmuni.2023.01.029. --------------若需要淋巴細胞實驗的技術支持,可聯系我們!
|
上一篇:抑制芳香烴受體可預防腸道上皮內淋巴細胞的氧化應激與鐵死亡 下一篇:下面沒有鏈接了 |